第一章 神猴入世
只见远处两个悟空斗了过来,见到如来后,让如来辨真假。
当如来说出了假悟空的来历后,假悟空立刻现出本来面目,准备逃走,诸佛见状,一起上前擒拿。
六耳猕猴被围住,难以逃脱,便变成一个小蜜蜂往上飞,众佛不识,以为六耳猕猴逃走了。
如来将金钵扔出去,将六耳猕猴变化的蜜蜂盖落下来。
揭起钵盂后,孙悟空将六耳猕猴一棒打死。
孙悟空一棒落下,六耳猕猴脑浆迸裂,尸身却倏地化作一阵清风,只剩六缕金毛,轻轻飘入如来掌中。
如来垂目,合掌叹曰:“阿弥陀佛。”
悟空愕然,方欲追问,如来己示观音:“送悟空回去吧,留金毛与我。”
悟空随着观音驾云东去。
途中,他终是按捺不住,抓耳问道:“菩萨,适才那猴子……究竟是谁?”
“当然是冒充你的妖怪啊。”
悟空听后,抓耳挠腮,说道:“菩萨,你莫要瞒俺老孙,俺刚才打死的那只猴子,总觉得在哪见过。”
观音停云,回首看他,目光似悲悯似叹息:“你可还记得,你那六位兄长?”
“菩萨说的,可是我那六圣哥哥?”
“正是,你当年被压五行山下,你那六位结义兄长——平天大圣牛魔王、覆海大圣蛟魔王、混天大圣鹏魔王、移山大圣狮驼王、通风大圣猕猴王、驱神大圣禺狨王,曾于花果山聚议,探讨如何救你。
牛魔王言:‘天庭势大,不可妄动。
’鹏魔王、狮驼王亦各推托。
唯有那猕猴王与禺狨王拍案而起:‘悟空与我等同宗,安可见死不救!
’蛟魔王言:‘悟空那般本领,都被押至五行山下,我们又有多少把握?
’可是猕猴王和禺狨王铁了心要去救你,于是二圣夜闯灵山,欲逼佛祖毁掉封印。
如来举手,化须弥巨掌,将二王一并收摄。
猕猴王被金箍封耳,锁住他‘善聆周天’的天赋;禺狨王则被镇于灵山后崖,至今未出。
方才你打死的,正是猕猴王。
他以一缕元神,借六耳幻相,欲再证大道,却被你一棒打散。
此乃前因,亦是果报。”
悟空闻言,心如刀绞。
半晌,才低声道:“他……终究是为救我而来。
打上灵山,虽犯天条,却也是义气。
老孙这一棒,打得忒狠了。”
观音轻抚杨柳枝:“缘起缘灭,莫再自苦。”
将悟空送回唐僧那里后,观音又返回灵山。
灵山会后,观音携六缕金毛,径回普陀落伽山。
潮音洞内,潮声如梵唱。
金毛落地,化作一只玲珑小猴,跪伏莲台前,叩首流血。
观音垂慈,以杨枝甘露洒其顶,金光化骨,重塑人身。
“六耳猕猴,你可知错?”
“菩萨,我知错了,但是,我不明白,明明我己被佛祖收进金钵,为何金钵掀起之后,却将我藏于金钵之中,而现身的是另一只猴子?”
“这件事,你不必再管,我己和悟空说清楚了,他己打消了疑虑。
我且问你,你可愿做我的弟子?”
小猴再拜:“弟子愿洗心革面,重修大道。”
观音微笑:“如此甚好,你与孙悟空本领无二,又与他同根同源,却少一分仁恕。
如今他保唐僧西行,以慈心克魔性,终将成正果。
今遣汝往三国乱世,辅佐仁主刘备,以义佐仁,以仁化暴。
赐汝人形,非危急不可现本相;取‘六’为‘刘’,名唤刘义;法号惠明,与木吒惠岸同辈。
望你心存道义,慧照无明。”
六耳猕猴急忙叩首致谢。
这时,观音将其领到一扇门前。
“穿过这道门,你便会到达三国年间。”
刘义己经迫不及待,正要穿过,被观音拦住。
“去之前,须与我约法三章。”
“菩萨请讲。”
“其一,你必须化作人形,非必要不可现露本相。
其二,万不可凭法术神通走捷径,孙悟空即使一个筋斗便可来到灵山,也要陪唐三藏一步一步走过来。
你亦要如此。
其三,神通法术只可用来救人,不可用来攻城掠地。
若有违背,我定不饶你,你可知晓?”
“弟子谨记。”
“既如此,你且去吧。”
刘义再拜,泪落莲池。
只见他摇身一变:头戴青纶巾,身着月白袍,腰束丝绦,足踏云履;眉若远山,目似晨星,猿臂蜂腰,英气内敛。
唯有那双耳,仍比常人略尖,隐透金毛。
自己的兵器,随心铁杆兵,也变成一支玉笛,藏在腰间。
观音以指轻点:“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