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双系统

医院双系统

作者: 苏七幻雪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叫做《医院双系统是作者苏七幻雪的小主角为陆清梧半本书精彩片段:半夏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是在六岁那她看见邻居家的小妹妹摔倒膝盖擦破了渗出血小妹妹看着伤愣了几然后才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放声大更奇怪的当小妹妹的妈妈闻声赶来那哭声忽然变得夸张而富有节仿佛在表演一“不哭不妈妈吹吹就不疼”那位母亲抱起孩轻拍着她的小妹妹一边抽泣一边说:“要买糖才不”“好好买糖”于是哭声戛然而小妹妹脸...

2025-10-19 11:07:07

半夏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同,是在六岁那年。她看见邻居家的小妹妹摔倒了,

膝盖擦破了皮,渗出血丝。小妹妹看着伤口,愣了几秒,然后才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

放声大哭。更奇怪的是,当小妹妹的妈妈闻声赶来时,那哭声忽然变得夸张而富有节奏,

仿佛在表演一般。“不哭不哭,妈妈吹吹就不疼了。”那位母亲抱起孩子,轻拍着她的背。

小妹妹一边抽泣一边说:“要买糖糖,才不哭。”“好好好,买糖糖。”于是哭声戛然而止,

小妹妹脸上露出得逞的笑容,尽管眼角还挂着泪珠。小小的半夏站在一旁,困惑地歪着头。

她清楚地看见,小妹妹在妈妈转身的瞬间,对她狡黠地眨了眨眼。那天回家后,

半夏问母亲:“妈妈,为什么小雅摔倒后不是马上哭,而是等阿姨来了才大声哭呢?

”母亲正在择菜,头也不抬地回答:“小孩子不都这样吗?想要什么东西就撒撒娇。

”“可是,她明明没有那么疼啊。”“这就是人的小心思呀。”母亲笑笑,

“长大了你就懂了。”但半夏觉得自己现在就不懂。为什么人们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为什么有时候行动表达的意思和嘴里说的完全相反?她隐隐感觉到,

世界上似乎有两套截然不同的思维系统在运行:一套是大多数人使用的,说的是一套,

做的是另一套,行动才是真实意图的体现,言语不过是掩护;另一套则更为罕见,

思想与行动一致,思考本身即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个发现让她困惑许久。二十年过去了,

半夏已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针灸师,在城东开了一家名为“归真堂”的小诊所。

她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尤其精通耳针疗法。来找她的病人很多,

而她总是安静地听他们讲述病痛,然后在他们的耳朵上找准穴位,轻轻扎下细如牛毛的银针。

“医生,我头痛三个月了,检查都做了,什么也查不出来。”一位面色憔悴的中年女性说。

半夏仔细观察她的耳朵,在对应头部的区域发现了细微的变色和脱屑。她轻轻按压那个区域,

病人立刻疼得缩了一下。“你最近有什么烦心的事吗?”半夏一边消毒银针,一边轻声问。

病人突然哽咽:“我女儿非要嫁给一个不靠谱的男人,我怎么劝都不听,

整夜整夜睡不着...”半夏在下丘脑和颞区各扎了一针,又在神门穴留了一颗王不留行籽,

用胶布固定。“这粒种子您每天按压三五次,每次一两分钟,有助于安神。下周再来。

”她顿了顿,“儿孙自有儿孙福,您把自己的身体熬坏了,女儿会更难过的。

”病人长长地叹了口气,这口气仿佛已经在胸腔里积压了太久。送走这位病人,

半夏站在窗边微微出神。她发现,绝大多数人来求医时,描述的只是身体的症状,

却很少提及背后的情绪和压力。但他们的一言一行,

又无不暴露着真实的问题所在——那位头痛的阿姨,真正需要的不是止痛,

而是放下对女儿的过度担忧。

这就是她小时候察觉到的“第一套系统”:人们用语言掩盖真实意图,用症状代替真实需求。

头痛不只是头痛,失眠也不只是失眠。身体成了表达的另一条通道,

一条连他们自己都不曾察觉的通道。半夏收拾好诊疗用具,准备下班。

今天是她去西医院中医科坐诊的日子,她收拾好必要的器具,驱车前往市立医院。

市立医院的中医科规模不大,但病人络绎不绝。与归真堂的安静不同,这里的节奏更快,

病人也更杂。半夏每周来这里工作一天,既是为了接触更多病例,

也是为了与西医同事们交流。“半夏医生,你来得正好。”她一进门,

内科主治医生张明就迎了上来,“我们有个病人,反复胃痛两个月,

胃镜检查只是浅表性胃炎,用药效果不好。想请你一起会诊。”“乐意之至。”半夏放下包,

跟着张明走向诊室。病人是一位三十出头的男性,穿着笔挺的衬衫,袖口挽到手腕,

露出一块价值不菲的手表。他坐姿端正,表情克制,但眉宇间隐约透着一丝不耐烦。

“陈先生,这位是我们中医科的半夏医生,她想再了解一些情况。”张明介绍道。

陈先生微微点头:“该说的我都说了,胃部隐痛,饭后加重,偶尔反酸。

胃镜结果是浅表性胃炎,吃了奥美拉唑和铝碳酸镁,时好时坏。

”半夏观察着他的面色和体态,然后问道:“能看看您的舌头吗?”陈先生配合地伸出舌头。

舌质偏红,苔薄黄。“最近工作压力大吗?”半夏又问。“还好,正常节奏。

”他回答得很快,几乎是条件反射。半夏注意到他说话时无意识地用手按着上腹部,

同时右腿在轻微抖动。她请陈先生坐下,为他把脉。弦细数。“我想为您做一次耳穴探查,

可以吗?”半夏取出探棒和耳模。在耳部胃区的对应位置,探棒触及时陈先生明显皱眉。

但更明显的是,在肝区和心区也有强烈反应。“您最近是不是容易发脾气?

或者经常感到焦虑?”半夏轻声问。陈先生愣了一下,随即摇头:“我不觉得。

”但就在他说“不觉得”的同时,他的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了一起。半夏不再追问,

只是在他的耳朵上找到几个敏感点,做了标记。“我想您的胃痛与情绪压力有很大关系。

西药可以缓解症状,但要根治,可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减轻压力。”她温和地说。

陈先生的表情明显表示不认同,但他礼貌地没有反驳。半夏开了疏肝和胃的方剂,

又教他自我按摩太冲和足三里的方法。送走病人后,张明摇摇头:“典型的A型性格,

完全不承认自己有压力。上个月他们公司裁员,他虽然是保住了职位,

但工作量增加了快一倍。”“身体从不说谎。”半夏轻声说,“即使嘴上不承认,

脉象和耳穴都告诉我们真相。”张明笑道:“所以我说,

你们中医这套‘整体观念’确实有意思,我们西医更关注病灶本身,你们却看整个人。

”半夏也笑了:“各有千秋。你们的检查更精确,我们的视角更全面。结合起来对病人最好。

”她想起自己多年来观察到的两套思维系统,

忽然觉得中西医之别也与此类似:西医更像那套“表里如一”的系统,胃痛就是胃部有问题,

检查、诊断、治疗都围绕胃展开;而中医则更像那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系统,

胃痛可能是肝气犯胃,也可能是心火亢盛,需要通过种种外在表现推断内在的真实原因。

下班后,半夏独自走在医院的走廊上,准备离开。经过神经内科时,

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值班表上写着“陆清梧医生”。这个名字让她心头微微一震。

陆清梧是医院新引进的神经科学专家,据说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颇有建树。

半夏读过他关于“思维模式与大脑可塑性”的论文,

文中提出的大脑具有两套信息处理系统的观点,与她多年的观察不谋而合。她犹豫了一下,

最终没有停下脚步。几天后,归真堂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那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

由女儿陪同前来。老人面无表情,动作迟缓,双手微微颤抖。“我父亲得了帕金森病,

三年了。”女儿介绍道,“西药效果越来越差,副作用也大。听说针灸可能有用,想来试试。

”半夏仔细观察老人。他脸上几乎没有表情,但眼睛却异常清明,

仿佛一个被困在自己身体里的清醒灵魂。“伯伯,我给您检查一下。”半夏轻声说。

老人缓慢地点头,动作僵硬如机器人。检查过程中,半夏注意到老人虽然行动不便,

但每次她提问,他都能用简短的词语准确回答。更令她惊讶的是,当她在耳模上标记穴位时,

老人忽然缓慢而清晰地开口:“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我这病,是三脏皆虚。

”半夏惊讶地看着他:“伯伯懂中医?”老人的嘴角微微抽动,

似乎想笑却无法完成这个表情:“年轻时...学过一点。”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

老人断断续续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名叫沈钧,曾经是一名中学教师,业余研究中医多年。

患病初期,他还能够自由行动和表达,随着病情加重,他渐渐失去了对身体的掌控,

但思维却依然清晰。“最痛苦的是...想法在,表达的工具坏了。”沈老慢慢地说,

“就像...电脑软件完好,硬件坏了。

”半夏在他的耳朵上扎了针对运动区和椎体系的穴位,又加了肝、肾、脾的对应点。

“我知道...这病难治。”沈老闭上眼睛,“但试试...无妨。”治疗结束后,

半夏站在诊所门口,目送沈老的女儿搀扶着他慢慢离去。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那一幕有种说不出的悲凉与坚韧。“半夏医生?”一个温和的男声从身后传来。半夏转身,

看见一个穿着浅蓝色衬衫的男人站在不远处。他约莫三十五岁左右,戴着一副无框眼镜,

气质儒雅。“我是陆清梧,市立医院神经内科的。”他微笑着走上前,

“沈钧老先生是我的病人,听说他今天来您这里治疗,我正好下班,顺路来看看情况。

”半夏有些意外,随即了然:“陆医生是担心针灸治疗会影响沈老的西药疗效吗?

”陆清梧摇摇头:“不,我是真心想了解中医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思路。在西医看来,

这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的,我们用药补充多巴胺,

或者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术改善症状,但都无法阻止病情进展。”他的坦诚让半夏有些意外。

她印象中的西医专家大多对中医持保留态度。“中医认为这是‘颤证’,”半夏解释道,

“多与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有关。针灸和中药可以帮助缓解部分症状,延缓进展,

但同样不能根治。”陆清梧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可以参观一下您的诊所吗?

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半夏引领陆清梧参观了归真堂的各个区域。

陆清梧对耳穴模型特别感兴趣,驻足观看了许久。“很有趣,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全身的脏器都在上面有对应的投射区。”“是的,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调节相应的脏腑功能。

”半夏指着模型上的点,“比如胃病可以刺激胃区,失眠可以刺激神门穴。

”陆清梧掏出手机:“可以拍几张照片吗?我在做一项研究,

关于不同思维模式对大脑功能的影响。您这里呈现的诊疗理念,

与我的研究有一些奇妙的关联。”半夏点头同意,心里却泛起一丝涟漪。

她读过陆清梧的论文,知道他提出的两套思维系统理论,这与她多年的观察何其相似。

拍完照,陆清梧突然问道:“半夏医生,您相信人有两套思维系统吗?

”这个问题来得太突然,半夏一时不知如何回答。陆清梧似乎看穿了她的犹豫,

微笑道:“我在论文中提出,人类大脑可能同时运行着两套信息处理系统。

一套是外显的、言语化的,依赖于意识思考;另一套是内隐的、非言语的,

依赖于直觉和自动加工。前者像西医,局部、精确、逻辑化;后者像中医,

整体、模糊、直觉化。”这番话直击半夏心中多年的思考,

她忍不住接话:“而且大多数人更习惯于使用第一套系统,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言语常常是行动的掩护,而非真实意图的表达。”陆清梧的眼睛亮了起来:“正是如此!

语言本就是后起的进化产物,它常常歪曲我们真实的感受和意图。您观察到的现象,

在认知科学中被称为‘认知偏差’或‘自我欺骗’,

是人类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和社会认同而发展出的防御机制。”两人站在耳穴模型前,

竟一时忘了时间,就两套思维系统的表现和影响热烈讨论起来。“我在诊疗中发现,

很多病人的主诉并非真正的问题所在。”半夏说,“比如一位声称失眠的病人,

实际是因为家庭矛盾不愿与配偶同床;一位抱怨食欲不振的少女,

实际上是对苗条身材的过度追求。

”陆清梧赞同地点头:“在我的临床实践中也常见类似情况。有些病人坚持自己记忆力下降,

检查却无异常,最后发现是抑郁或焦虑所致;有些病人描述的症状与体征完全不符,

后来证实是躯体形式障碍。”他们越聊越投机,直到夕阳西下,

陆清梧才惊觉自己耽搁了半夏太多时间。“抱歉,一激动就忘了时间。”他不好意思地说,

“您的见解给了我很多启发。不知...不知能否找个时间继续交流?

我对中医的思维模式很感兴趣,它可能代表着一种我们现代人正在遗忘的认知方式。

”半夏想了想,点头道:“下周三是我的休息日,通常我会去郊外的草药园。

如果您有兴趣...”“我非常有兴趣!”陆清梧立刻回应,随即意识到自己过于急切,

略显尴尬地推了推眼镜,“我的意思是,那将会很有意义。”送走陆清梧后,

半夏站在暮色渐深的诊所里,心中有种奇妙的预感——这位神经科医生,

或许能帮助她解开多年来的疑惑。周三早晨,半夏如约来到城郊的百草园。

这是一片私人的草药种植基地,由一位老中医经营,种植着数百种中草药。

半夏每月都会来这里一次,辨识草药,采集样本,也帮助打理园子。

她没想到陆清梧早已在门口等候,手里还拿着两杯热气腾腾的豆浆。“早上好。

”他微笑着递上一杯豆浆,“不知道您吃早餐没有,路上买的。”半夏接过豆浆,温度正好。

“谢谢,您来得真早。”“我一直习惯早起。”陆清梧说着,好奇地环顾四周,“这里真美。

”初夏的晨光中,各种草药散发着独特的气息。

薄荷的清凉、艾叶的苦涩、金银花的甘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一股奇妙的氛围。园子中央,

一位白发老人正在整理药草。“那是李老,这个园子的主人。”半夏介绍道,

“他从事中药研究六十多年了。”陆清梧恭敬地向老人问好。李老抬起头,

眯着眼打量了他一会儿,然后转向半夏:“新朋友?”“这位是陆清梧医生,

市立医院的神经科专家,对中医很感兴趣。”半夏介绍道。李老点点头,

又低头继续整理手中的草药:“神经科...研究头脑的。中医说‘心主神明’,

你们觉得呢?”陆清梧显然被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问住了,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我真的陪他淋过大雨整本 延伸 最终终章免费阅读
  • 四合院从五八年开始小说阅读
  • 未婚夫装0骗我感情 小说
  • 九零,妻子假死后我再婚小姨子
  • 镇天命
  • 烟火照夜白安馨
  • 月隐云间爱成憾
  • 爱在迟暮时姜紫涵林心晴篇
  • 爱如烟花,转瞬即逝
  • 云本无心风起意
  • 仙尊被气哭了
  • 十年无性姻缘我怀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