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在门口,最后看了一眼这个曾经充满欢笑的家,然后关上了门,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步行的方式踏上这段旅程,原因很简单——他渴望能在行进的路途中拥有更为充裕的时光来深入思考以及深刻反省。
此刻,夜幕己然降临,整个小镇仿佛被一层静谧的薄纱所笼罩。
街道上空空荡荡,不见一个人影,唯有寥寥几盏散发着昏黄光芒的路灯,宛如忠诚的卫士一般,默默地陪伴着他缓缓前行的脚步。
他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静静地走过那些曾经无比熟悉的地方:街角那家小小的商店,虽然店面不大,但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却总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不远处那座庄严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校,承载着无数莘莘学子的梦想与希望;还有那个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公园,曾几何时,这里留下过他与妻子手牵着手漫步的温馨画面,孩子们也在这片宽阔的草地上尽情地追逐嬉戏,欢笑声此起彼伏……然而,如今这所有美好的场景都己成为遥远的过往,只能在记忆的深处偶尔闪现,徒留无尽的感伤与惆怅。
夜深了,李明找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搭起了帐篷。
他躺在帐篷里,听着外面风的声音,心中充满了不安和期待。
他不知道这条路会带他去哪里,但他知道,他必须走下去。
第二天,李明继续他的旅程。
他穿过了小镇,来到了一片广阔的草原。
草原上的风很大,吹得他几乎站不稳。
他想起了孩子总是喜欢在风中奔跑,那时候的他总是担心孩子会摔倒,但现在,他多么希望孩子就在他身边,和他一起感受这份自由。
他的脚步越来越沉重,但他没有停下来。
他知道,只有不断地前进,他才能找到新的生活。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他想要做些什么,他能做些什么。
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那些被日常生活所淹没的梦想。
远远的,李明看见了瞿坛寺。
瞿昙寺,这座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的古老寺院,宛如一颗隐藏在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从地理位置来看,它面朝瞿昙河,背靠罗汉山,北依松花顶,南对照碑山,海拔2400多米,独特的高原气候并没有削减它的魅力。
寺门口的石碑上镌刻着瞿昙寺的历史: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高僧三罗喇嘛三丹罗追创建。
明朝初年,三罗喇嘛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协助明朝稳定青海地区的局势,朱元璋皇帝赐名“瞿昙寺”,并给予诸多恩宠,使得寺院成为安多政教合一的大寺,也是明朝推行“抚边”政策的重要枢纽。
寺内还珍藏着众多珍贵文物,像被奉为镇寺之宝的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瞿昙寺”匾额,以及有着独特造型的石雕卧像“象背云鼓”。
走进瞿昙寺,就仿佛踏入了一座小型的明代建筑博物馆。
它的整体布局为长方形,占地1.5公顷,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汉式庙宇形制。
前、中、后三进院落沿着中轴线有序分布,高低错落,气势雄伟。
前院有山门、左右碑亭,山门是单檐歇山顶的清式建筑,而那两座碑亭内供奉着大明王朝的御碑。
山门与金刚殿之间,还矗立着明洪熙元年《御制瞿昙寺碑》和宣德二年《御制瞿昙寺后殿碑》。
中院是寺院的核心区域,金刚殿作为前中后殿的分界和过道,面积约110平方米,采用梁柱结构,风格古朴。
瞿昙殿居于中院前部,面积170平方米左右,它有着独特的布局,前设有半敞式抱厦三间,三面为封闭式回廊。
宝光殿在中院后部,面积约400平方米,左、右、后三面砌砖墙,西面围明廊。
而后院的隆国殿则是全寺最高大壮丽的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
殿前设有带罩壁式栏杆的敞式平台,西周皆设明廊。
这座大殿仿照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建造,有着非凡的皇家气派。
在寺院的西角,还矗立着西座香趣塔,塔高9米,长、宽各约5米,为寺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神秘。
寺院中的壁画堪称一绝。
从金刚殿左右两侧起,半壁式画廊经大小钟楼和鼓楼,首连隆国殿两侧,共有50余间,面积近400平方米。
其中28间布满了巨幅彩色壁画,这些壁画采用连环画的方式描绘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场面宏大,画艺精湛,色彩历经岁月依然鲜艳夺目。
李明站在瞿坛寺中,心中五味杂陈,他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宗教文化的深邃。
他想到自己的人生何尝不像这瞿坛寺,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家庭美满幸福就如同瞿坛寺明初的辉煌。
但后来遭遇变故,家庭破裂,如同瞿坛寺在清代走向衰落。
然而瞿坛寺在现代得到了修缮与保护,迎来新的生机,那自己是不是也可以重新振作起来呢?
他意识到过去的美好回忆固然值得留恋,但一味沉浸在失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毫无意义。
人生就如这漫长的旅途,有平坦大道也有崎岖小路,遇到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重新出发的勇气。
他从瞿坛寺的汉藏融合中看到了包容接纳的力量,也许他也该接受现状,尝试融入新的生活,去追寻那些被遗忘的梦想。
就像瞿坛寺见证着岁月变迁依然屹立不倒一样,他也要坚强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坚定地向着新生活迈出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