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只流浪猫,我和陌生人成了“共享铲屎官”上海深秋的巷口,
一只琥珀色眼睛的三花猫正在翻找垃圾桶。我和他同时停下脚步,
手里拿着相同的寻猫启事——我们都想给这只猫一个家。他住着宽敞公寓,
我挤在三十平老弄堂;他是高校研究员,我是熬夜画图的设计师。
当我忍痛说出“你养吧”时,他轻声说:“但你可以随时来看它。”后来每个周末,
我都去他家看猫,直到那个雨夜,猫咪突发疾病,
我们一起守在医院长廊...原来最温暖的归宿,不只是给猫的。
第一章 寻猫启事上海的秋天,梧桐叶开始泛黄,在微凉的空气中打着旋儿飘落。
苏雨薇裹紧风衣,手里捏着一叠自己打印的寻猫启事,
目光在老小区斑驳的墙壁上搜寻着合适的位置。
这是她连续第三周在这片老城区寻找那只三花猫了。作为一名刚工作两年的平面设计师,
苏雨薇的收入只够在这座城市里勉强立足。她租住在一间不到三十平米的老式里弄房里,
每天通勤时间就要花去近两个小时。生活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直到那只猫的出现。
那是个加班到很晚的秋夜,苏雨薇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在回家的巷子里。路灯昏暗,
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在巷口,她看见了一只三花猫正在翻找垃圾桶。猫的毛色很特别,
黑、橘、白三色分布得恰到好处,像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
但更吸引苏雨薇的是它那双琥珀色的眼睛,在路灯下闪烁着警惕而聪慧的光芒。
她下意识地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它。但猫还是察觉到了她的存在,敏捷地跳开几步,
却没有立刻逃走,只是站在那里打量着她。“嘿,小家伙,”苏雨薇轻声说着,
从包里翻找出一根火腿肠,“饿了吗?”她小心地将火腿肠掰成小块,撒在地上,
然后退后几步。猫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抵不住食物的诱惑,小心翼翼地走上前来。
从那以后,苏雨薇几乎每天都能在同一时间遇到这只三花猫。她开始特意带些猫粮或零食,
而猫也渐渐放下了戒心,允许她在一定距离内看着它进食。苏雨薇一直想养只猫。
独自一人在上海打拼的日子,有只宠物作伴会是件很温暖的事。
楚自己的条件:狭小的出租屋、长时间的加班、微薄的薪水……这些都让她迟迟下不了决心。
直到上周,当她再次来到老地方,却发现三花猫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一连三天,
都不见它的踪影。苏雨薇开始担心起来,她打印了寻猫启事,决定主动寻找。“你也喜欢猫?
”一个温和的男声从身后传来。苏雨薇吓了一跳,转过身来。
一个穿着深蓝色毛衣的男人站在她身后,手里也拿着一张寻猫启事。他个子很高,眉眼清秀,
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温文尔雅。“啊……是的。
”苏雨薇有些尴尬地将自己的启事往公告栏上按了按,“我在找一只猫。
”男人看了看她的启事,又看了看自己手里的,突然笑了:“真巧,我也在找一只三花猫。
”他展示了自己的启事,上面印着同一只猫的照片,只是拍摄角度不同。
苏雨薇的脸一下子红了。她没想到会被人当场拆穿谎言,
尤其是被这么一个看起来就很优秀的男人。“其实……”她支支吾吾地想解释。“没关系。
”男人善解人意地打断她,“我也不是它的主人。只是最近经常在附近看到它,
想给它一个家。”他伸出手,“我叫陈默,在交大做研究员。”“苏雨薇,平面设计师。
”她轻轻握了握他的手,感觉他的手掌温暖而干燥。两人相视一笑,
尴尬的气氛顿时缓和了许多。“既然我们都想找同一只猫,”陈默提议道,“不如一起找?
人多力量大。”苏雨薇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她不得不承认,陈默给人的感觉很舒服,
而且多一个人确实多一分找到猫的希望。就这样,两个陌生人因为一只三花猫,
开始了他们的寻猫之旅。谁也没有想到,这段看似偶然的相遇,会悄然改变彼此的生活轨迹。
第二章 渐进的了解接下来的日子,苏雨薇和陈默开始了他们规律的寻猫行动。每天下班后,
两人总会准时在那条熟悉的巷口碰头,然后沿着预定的路线,一户户查看、一间间询问,
寻找那只三花猫的踪迹。最初几天,他们的交流还停留在表面层面。
陈默会分享一些他在国外做研究时遇到的趣事,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嘲与幽默。
苏雨薇则会讲述设计工作中那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客户反馈,
话语间透着无奈却也带着一种独特的坚韧。谈话总是围绕着工作和寻猫展开,礼貌而克制,
仿佛谁都不愿贸然揭开那层陌生的面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渐渐放下了最初的拘谨。
陈默发现苏雨薇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总能第一时间发现躲在角落的猫咪,
甚至能根据毛色和行为判断它是否健康。而苏雨薇也注意到,陈默虽然外表冷静克制,
但面对小动物时却格外温柔耐心,说话的声音也会不自觉地放轻。一个周五的傍晚,
他们在寻找三花猫无果后,坐在街心公园的长椅上休息。天色渐暗,路灯次第亮起,
将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你为什么这么想养猫?”陈默突然开口,语气轻缓,
像是怕惊扰了这份静谧。苏雨薇愣了一下,低头拨弄着手中的寻猫启事,
嘴角浮现出一丝苦笑:“可能因为孤独吧。一个人在上海打拼,有时候回到家,
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没有。”她顿了顿,目光落在远处一只流浪猫身上,“你呢?
”陈默推了推眼镜,眼神微微失焦,
仿佛回到了某个遥远的夜晚:“我在国外读书时养过一只猫,是只混血的暹罗猫,很聪明,
也很黏人。回国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带回来。”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些,
“总觉得家里空荡荡的,少了点什么。”两人相视一笑,
仿佛在彼此的眼神中找到了某种共鸣。又过了几天,
他们终于在咖啡馆附近再次发现了三花猫的踪迹。这次猫没有像以往那样立刻逃开,
而是谨慎地保持着距离,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我们得慢慢来,”陈默轻声说,
“让它习惯我们的存在,就像我们习惯彼此一样。”于是他们改变了策略,不再急于接近,
而是每天固定时间出现在猫常去的地方,放下食物后便退到一定距离外观察。
这个过程缓慢而需要耐心,但却让苏雨薇和陈默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他们开始分享各自的生活——喜欢的书籍、电影、音乐,甚至是对未来的规划。
苏雨薇发现陈默不仅是个严谨的研究员,还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喜欢古典音乐,
却也会听流行歌曲;阅读专业文献的同时,也是科幻小说的忠实读者。
陈默则被苏雨薇的细腻和坚韧所吸引。她会在包里常备猫粮,
遇到流浪猫就会停下来喂食;虽然工作压力大,却从未听她抱怨过什么。
一个月后的一个下午,当他们照常来到咖啡馆附近时,发现三花猫竟然主动向他们走来,
在苏雨薇脚边蹭了蹭。“它记得我们了!”苏雨薇惊喜地小声说,
生怕吓跑了这份难得的信任。陈默微笑着点头,悄悄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苏雨薇蹲在地上,
小心翼翼地伸出手,三花猫犹豫了一下,最终接受了她的抚摸。夕阳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边,
画面温馨得让人心动。从那天起,三花猫开始接受他们的存在,
甚至会在固定时间等待他们的到来。一人一猫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
而苏雨薇和陈默的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升温。他们开始自然地分享午餐,
会为对方带喜欢的咖啡口味,会在雨天提醒对方带伞。但谁都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
仿佛都在享受着这种渐进式的了解过程,生怕打破这份来之不易的默契与温暖。
直到十一月初的一个寒冷夜晚,事情有了新的进展。第三章 艰难的抉择十一月的上海,
气温骤降,梧桐叶早已落尽,街道上弥漫着深秋的寒意。
苏雨薇和陈默的寻猫行动不知不觉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
那只三花猫也早已不再是他们最初追逐的影子,而是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猫现在已不再抗拒他们的靠近,甚至会在苏雨薇腿上打盹,或是蹭着陈默的手腕发出呼噜声。
它的眼神中,警惕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信任与依赖。但随着天气的转冷,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如果不尽快为它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这个冬天对它来说将异常艰难。一个周末的午后,他们通过咖啡馆店员的协助,
终于联系上了那位时常喂猫的李奶奶。老人慈眉善目,手中拎着猫粮和旧毛衣,
带着他们穿过一条老旧的小巷,来到一处用纸箱和毛毯搭建的猫窝前。“它很聪明,
也很孤僻。”李奶奶轻声说,“冬天要来了,我真担心它熬不过去。
”这句话像是击中了两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们对视一眼,
几乎同时点了点头——是时候给它一个真正的家了。然而,当这个决定落定之后,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由谁来收养?那天晚上,陈默送苏雨薇回家。夜风清冷,
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沉默了一会儿,他终于开口:“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