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武举人

原色时代 金声酒赋 2024-11-27 10:50:42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说起马光灿,在寨子里可算是个人物。

马家自迁居此地后,经过数代人艰辛创业,到了马光灿这一辈,家境殷实。

俗话说“穷文富武”,马光灿自幼习武,练出一身好武艺。

清代后期朝廷重视习武人员的选拔,马光灿先在县上进了武秀才,仍习武不辍。

据说马光灿天天练武时,喜欢提一块三百斤重的石锁,常常在练武场上把石锁抛上抛下,看到的人无不叫好。

朝廷选拔武举人时,马光灿到省城大梁应试。

比武时,只见马光灿骑一匹枣红骏马威风凛凛入场,轻带马缰,双手拿着一柄系红缨的长把大刀,舞起刀来上下翻飞,银光闪闪。

忽见大刀脱手,飞向半空,围观的人心头一紧,一个个瞪大眼睛,这时马光灿右脚离鞍,伸腿向上一扫,用脚牢牢勾住了刀把,顺势抢在手里,仍挥舞如初。

“好、好、好!”

人们如梦初醒,大声叫好,掌声如雷。

马光灿收了架式,骑马稳稳地来到巡抚督军所在的观礼台前,下马躬身施礼,巡抚当时问清并记下马光灿姓名,并在事后赏赐大红匾额一幅,上书两个大字“威武”!

中了举人,在当地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情!

官府报喜的公差到了永固寨后,马光灿家一下子成了全寨甚至周围三里五村人关注的中心,大家伙有事无事都有意到马家门口看个热闹,一时间天天贺喜的、拜访的,穿红着绿,热热闹闹,门口又是放铳,又是鞭炮响,来的有骑马的,有坐轿的,可让寨里人长了见识。

朝廷有规矩,中举后门前立旗杆,马光灿家门口也立起一根一丈二尺高的旗杆。

从此,这个旗杆成为马家标志物,一首到一百年后村庄整体拆迁时才拆除。

做了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然而光有资格还不行,自古以来“朝里无人难做官”,马光灿朝里无人,只好托阳武桥镇上省里有人的王乡绅去活动,想弄个一官半职,既光宗耀祖,又能领取朝廷饷银。

这个王乡绅家有良田千顷,家挂朝廷“双千顷”牌,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其妹夫在大梁督军衙门当书办,消息灵通,颇能办事。

马光灿凑了五百两银子托王乡绅疏通官路。

多次打听,都说暂时无缺,让稍等一等。

过了一两年时间,王乡绅传回来话说山东德州提督出缺,可以擢用,但仍需打点。

马光灿就又卖了十亩好地,交钱给王乡绅仍去活动,几个月后传回来话,德州提督补录到位,不过录用的却是河南巡抚杨清璧的外甥,一下子把马武举气病了,几个月都没有下床。

如此三番五次,马光灿官没做成,祖上传下来的家产倒是去掉不少。

眼看做官无望,可惜了一身好武艺。

马光灿后来破罐子破摔,又是吸老海,又是到阳武桥镇上出大千,家境逐渐衰败。

到了马仲三父亲马秉书的手里,只剩下区区西五十亩薄田。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