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何在古代发动一场农民起义(一)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大秦。

“荒谬!”

嬴政面色阴沉的盯着天幕上的那几个字。

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

他想起自己半生的努力。

为了实现统一六国的大业,秦国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鲜血。

从而实现了与周朝截然不同,真真正正的大一统。

使天下百姓不用再遭受战乱之苦。

这样的丰功伟绩,天幕非但不传授长生之法,如今反而传播这样的荒唐知识。

这岂不是在说,秦国六代先王和他所做的都是错的。

难道春秋战国那种各国割据、战乱频繁的世道才是对的吗?

......要想在古代发动一场农民起义,首先就要对农民起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处于社会底层。

他们受到地主、官僚和封建制度的重重剥削和压迫。

随着压迫的加剧,农民的反抗情绪也会不断积累。

起初,可能只是一些小范围的***行为。

如强征役丁时的消极怠工。

但随着情况的恶化,农民们开始采取更为激进的行动。

比如失去土地后上山当匪,以对抗官府的压迫。

而当生活无以为继,生存都成为问题时。

农民们往往会选择最后的手段——杀官起事。

因此,可以说农民起义是农民反抗压迫的最终手段。

第二,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组织起义时,心中不要有任何的负罪感,简而言之就是西个字。

造反有理!

西晋。

“朕记得朝廷律令规定,造反应该是犯法的才对。

为什么天幕会说造反有理呢?”

晋惠帝司马衷一脸疑惑地看着天幕,口中喃喃自语。

他的目光扫过群臣,群臣纷纷低头沉思,一时之间无人敢轻易回答皇帝的问题。

这时,站在最前面的几个大臣对视一眼,其中一个身穿紫袍的大臣上前几步。

“陛下,天幕所说的话也未必可信。

自古以来,造反都是大罪,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如此。

天幕所说的‘造反有理’,实在是荒谬之极。”

司马衷皱起眉头,不解地问道。

“可天幕不是仙人所为吗?

仙人神通广大,怎么也会有错?”

紫袍大臣眼珠一转,连忙答道。

“陛下有所不知,仙人都是住在天上的。

而他们想要知道人间的事,就只能通过一些仙家手段来得知,这就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

想来仙人也是受了那些造反泥腿子的蒙蔽,所以才会说出这种荒诞言语。”

群臣这时纷纷跟进,表示认同紫袍大臣的说法。

对于造反有理的说法,他们坚决反对。

并表示要严惩造反者,维护朝廷的稳定和秩序。

“原来如此,看来仙人也并非无所不知啊。”

司马衷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大明。

“造反有理,的确有理啊!

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只知道种地的农民,又怎么会想到造反呢?”

朱元璋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从最开始看到标题的暴怒,到现在的感慨万分。

因为朱元璋想到了自己。

他深知饥饿与贫困的滋味,自己当年要是能有一口饱饭吃,就绝不会想到造反。

可那元庭残暴不仁,横征暴敛,视***如草芥,肆意欺凌压榨,治下百姓的地位连官府养的畜生都不如。

朱元璋还记得小时候家中的贫困景象,那时候家里一贫如洗。

穷到父母被活活饿死,家中八个兄弟饿死了六个。

父母死后,二哥将家里最后的粮食拿了出来,熬成了一碗粥。

朱元璋清晰地记得,那碗粥里足足有着十三颗稻米。

而这十三颗稻米熬成的粥,却承载了他一生都无法忘却的沉重。

以至于朱元璋接过的手都在微微发抖,那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因为这是在绝境中最后生存的希望。

“重八,过去了,都己经过去了啊……”马皇后轻声安慰,走上前去。

小心翼翼地用手中绢布擦去朱元璋眼角,不知何时滑落的泪水。

朱元璋默默点头,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

如今,他建立了大明,虽然国家百废待兴,但相比那腐朽的元庭,己经是天壤之别。

朱元璋抬起头,看着远方,脸上露出狠决。

“是啊,一切都己经过去,但这还远远不够。

但要想让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须彻底铲除那些******的官员。

有时候,一场天灾对百姓的危害,都比不上一个贪官给他们带来的痛苦!”

听到这番激进的言辞,马皇后微微一愣,张开口似乎想说些什么。

但当她看到朱元璋激动的神情时,又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她知道,此刻的朱元璋正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任何劝告可能都会被他视为对自己理想的否定。

于是,马皇后决定暂时放下劝阻的念头。

只是静静地陪在朱元璋身边,给予他支持和理解。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