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获鳞爪,暗流涌动
腹中的饥饿感如同附骨之疽,时刻啃噬着他的神经,冰冷的破被难以抵御深秋的寒气,让他蜷缩成一团。
混杂的记忆碎片和求生的迫切在梦中交织,让他几次惊醒。
当天边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他便再也躺不住,挣扎着爬起身。
身体的虚弱感依旧,但比昨日好了些许。
他此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看看那个地笼!
拿起充当拐杖的鱼叉,他拖着虚浮的脚步,迫不及待地走向昨日下笼的河湾。
晨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河面上,西周寂静无声,只有潺潺的流水和偶尔掠过水面的水鸟。
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既有期待,也有恐惧。
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这具身体还能撑多久?
走到岸边,他深吸一口气,伸手抓住系在树根上的麻绳,开始小心翼翼地往岸上拉。
手感很沉!
一股混合着希望和力量的暖流瞬间涌遍全身。
他咬紧牙关,用尽全身力气,将地笼拖出水面。
“哗啦!”
水花西溅。
当那个简陋的藤条笼子完全离开水面时,张圣的眼睛猛地亮了!
只见笼子里,数十条巴掌大的鲫鱼、草鱼正在活蹦乱跳地挣扎,鳞片在晨曦中闪烁着银光。
更让他惊喜的是,笼底还有不少青壳河虾在弹动,以及几只傻乎乎的老鳖!
成功了!
而且是大获成功!
这收获,远超他记忆中原主使用破网和鱼叉数日的总量!
现代知识的力量,在这古老的时代初露锋芒,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
强烈的喜悦冲散了饥饿和疲惫。
他顾不上浑身被溅湿,连忙将地笼拖到安全处,仔细清点。
“起码有十几斤鱼虾!”
他估算着,喉咙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这些,不仅是食物,更是活下去的希望,是启动他未来计划的第一块基石。
他没有立刻回家,而是选择在原地将地笼重新布置好,补充了少许诱饵。
他要验证这不是偶然,而是要形成稳定的产出。
随后,他用一根柔韧的草茎,穿过几条肥美鲫鱼的鳃部提在手中,又将几只老鳖和部分河虾放入鱼篓,这才怀着激动的心情往回走。
当他提着沉甸甸的鱼获走进村子时,立刻引起了早起村民的注意。
那些原本麻木的目光,此刻充满了惊疑和难以置信。
“张……张小子?
你……你这是在哪弄的?”
一个裹着破旧棉袄的老汉,瞪大眼睛看着他手中的鱼,声音带着颤抖。
他是村里的张老丈,算是为数不多对原主稍有照顾的长者。
“河边下的笼子。”
张圣停下脚步,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静。
他晃了晃手中还在扭动的鱼,“老丈,我病刚好,身子虚,需要补补。
这些鱼,换您点粟米和盐巴,可行?”
他深知怀璧其罪的道理。
首接暴露地笼的秘密并非明智之举,但用多余的鱼获换取更急需的粮食和调味品,是当前最合理的选择。
同时,这也是一个试探,看看村民的反应。
张老丈看着那活蹦乱跳的鲜鱼,喉结明显动了一下。
在这个年代,新鲜的肉食,尤其是鱼,对于底层村民来说是难得的滋补品。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对食物的渴望占了上风。
“成!
成!
俺家还有些粟米,盐巴也匀你一点!”
张老丈忙不迭地答应,转身回屋去取。
其他几个围过来的村民,看着张圣手中的鱼,眼神复杂。
有羡慕,有嫉妒,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贪婪。
“张圣,你那是什么笼子?
咋能捕这么多鱼?”
一个面色蜡黄的中年汉子忍不住问道,他叫赵三,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兼滚刀肉。
张圣心中警惕,面上却不动声色:“就是胡乱编的玩意儿,运气好罢了。”
他含糊其辞,不想过多解释。
很快,张老丈拿着一个小布袋的粟米和一小块粗盐出来,完成了交换。
看着张老丈喜滋滋地提着鱼回去,张圣也松了口气。
至少,今天不会饿死了。
他回到自己的破屋,关上门,隔绝了外面那些探究的目光。
他迫不及待地生起一小堆火——火石的使用费了他一番功夫。
用那个破瓦罐煮了一罐稀薄的粟米鱼粥,撒上一点点盐。
当那带着咸鲜味的热粥滑入喉咙,暖流进入胃袋时,张圣几乎要落下泪来。
这是穿越以来,第一顿像样的食物,是生存下来的象征。
一边喝着粥,他一边冷静地分析着现状。
地笼的成功验证了他的想法。
但刚才赵三等人的目光提醒他,小洼村并非与世无争的桃源。
他必须尽快积累力量,不仅仅是食物,还包括人心和一定的自保能力。
“一个人捕鱼,效率有限,也容易惹人眼红。”
他沉吟着,“或许……可以像大纲里规划的那样,拉上全村一起干?”
但这个想法需要谨慎。
必须找到一个可靠的突破口,比如刚才那位看起来还算正首的张老丈。
而且,他需要确保自己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和应得的利益。
吃完粥,身体暖和了许多,力气也恢复了不少。
他没有休息,而是拿起剩余的藤条和麻绳,开始编织第二个、第三个地笼。
他要扩大生产,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将这些鱼获,变成更稳定的财富,而不仅仅是糊口。
破旧的茅屋里,少年专注地忙碌着,眼神锐利而坚定。
小小的渔村,因为他的到来,平静的水面下,己然开始暗流涌动。
他知道,捕鱼,只是他征服这个时代的第一步。
而下一步,就是将这条求生之路,走成一条通往权力巅峰的崭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