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新的挣钱路子
这时候的于洋,可不像以前那样,吃完饭就拍拍***走人,而是默默收拾好一切,然后才慢悠悠地向地里走去。
街道上大多是低矮的土坯房,地面也是坑坑洼洼的。
“老五,你这是要去哪儿呀?”
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原来是本家邻居张旺。
他背着一挎篓青草,正冲着于洋傻乎乎地笑着,于洋这才想起来,昨天分家的时候,他也在场呢。
“张旺哥啊,我正想去地里看看呢。
你这是薅草喂猪啊?”
于洋也笑着打招呼。
“嗯,去吧,分了家就得为自己的小家努力啦。”
张旺嘿嘿笑着说。
“好嘞!”
简单寒暄过后,于洋继续朝地里走去。
他可清楚张旺这人,踏实肯干是没话说,就是嘴巴有点不饶人。
以前看不惯于洋干活偷懒,没少在背后说他坏话,甚至还叫他“二流子”,这在当时的农村,可不是什么好听的话。
这话传到于洋耳朵里,那火爆脾气的于洋,哪能忍得了,二话不说,就在后面的地里把张旺狠狠地揍了一顿。
不过,真正让张旺认可的,还得是上一年的事儿。
于洋通过一个在县农机站上班的远房亲戚,弄来了一辆“洛阳十五”拖拉机,分三年还清,这拖拉机总价可有 3800 多块呢!
你可不知道,当拖拉机开回来的时候,周边好几个村子都轰动了。
要知道,在那个穷苦的年代,3800 多块钱,就算是城里的普通职工,不吃不喝,也得攒个 5 年左右的工资呢!
于洋为了搞到这辆拖拉机,那可是费了不少劲儿,到处找人帮忙。
再加上那时候,正好赶上农机站任务重,也算是他运气好,捡了个大漏。
拖拉机开回来后,正巧赶上马上秋收。
于洋本来就是想试试看,能不能给周边的人犁地挣钱。
那时候,村民们秋收后翻地可不容易,有驴马的少数村民还能自己翻地,没有的就只能用铁铲人工挖,那劳动强度可真是太大了。
于洋开始以每亩 10 块钱的价格,试着给村民们犁地,没想到一下子就有好多人排队等着用。
结果呢,于洋不分白天黑夜,到处给周边村子的人犁地,这一干就是一个多月。
秋收结束后,他一算账,嘿,当年就回本了!
于洋正回忆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地头的秸秆堆。
瞧见,小一凡正裹着妻子的大袄,舒舒服服地躺在秸秆堆里,睡得那叫一个香。
旁边妻子正卖力地把玉米秸秆理顺,摆得整整齐齐的。
“衣服咋还脱了,赶紧歇歇吧,剩下的我来弄吧。”
于洋不由的心疼道,他可是知道,妻子最后早早离去,跟过度劳累,有很大的关系,说着就要去整理秸秆。
“哎呀,你咋来了。
可别动了,就剩一点了,前一段时间,犁地可是累坏了,你别动了。”
小燕说着,赶忙去拦于洋。
于洋不由小燕拦他,而是把她推到小一凡那,并说道:“秋风凉,你看你头上都出汗了,一凡都睡着了,赶紧抱着回家吧,别感冒了。”
于洋的举动,一下把小燕弄的愣住了,她可是知道,于洋除了摆弄那台拖拉机,家里的事,向来是不管的。
对她,也是很少出现一句好话,今天是咋啦?
不仅下地了,还主动关心她,还去干农活了。
“你今天咋啦?
怎的这么不对劲啊?”
小燕不由得问道。
于洋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联想到前世的自己,赶忙解释道:“这不是分开家了,自己得多干点啊。”
说着就不顾小燕奇怪的眼神,开始整理起秸秆,这些秸秆到冬天可是烧火的好东西。
80年代,玉米在村里,那可是宝贝的存在,不像十几年后,给谁谁不要,到处乱堆的话,还要被罚款,甚至拘留。
于洋看着妻儿离去的背影,开始了整理玉蜀秸秆的工作。
由于活剩下的不是很多,很快就干完了。
在干活的时候,于洋心里一首在想,关于新的挣钱路子,后世那个活,可是干的时候,可是足足比现在晚了两年,看来自己必须要提前了……于洋推开了自家的屋门,发现妻子正背着小一凡,还在不断的忙活着做着饭。
由于做饭烧火的秸秆有点湿,屋里比较呛,后事,于洋可是知道,妻子怕烟的毛病,多数跟这有些关系。
“回来了,脸盆里有水,赶紧洗下手,饭马上就好。”
小燕忙碌的同时,转头对着于洋说道。
“嗯,你咋还背着一凡啊,都六个月大了,挺沉的。”
于洋说道。
“还不是你那儿子金贵,别家孩子都穿沙土裤,他是怎么***,你还护着,只能多哄哄,多准备那么多尿芥子。”
小燕说是埋怨,更多的却是撒娇的意思在里面。
“沙土裤不卫生啊,关键咱儿子不是不喜欢啊。”
于洋答道。
于洋可是知道,“沙土裤”有多不卫生了。
“沙土裤”就是拿河里的细沙,筛选干净,然后将这些沙子放到太阳下暴晒,就算消毒了,等沙土凉到合适的温度,将沙土倒在一个特制的布袋里面。
宝宝就是放到这里面。
这种方式,在他们所在的平原省,很多家庭都是这么做的。
而于洋采用布芥子的方式,用了不少的废布,在那个年代,可是一种很奢侈的行为。
为此,周边人没少说他。
可是,于洋觉得很好,自己挣钱了,给孩子用好的,很正常。
可这样,每天小燕却要洗更多的布芥子了。
看着做好的饭,赶忙搬出了床边那个有些摇晃的桌子,准备吃饭。
于洋刚刚坐好,小燕就己经手忙脚乱地给小一凡换起了布芥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哎呀呀,这小臭屁孩,刚要吃饭就拉臭臭,真是调皮哟。”
于洋闻声转过头,兴致勃勃地对小燕说:“我琢磨着收完秋就没啥事儿了,要不咱去隔壁峰市矿上拉点煤回来卖卖,咋样?”
于洋心里可清楚着呢,现在村民冬天取暖,好多人都开始烧煤啦,供销社的煤价大概每斤五分钱,还***供应呢,一般得有熟人才能弄到少量的煤炭。
85 年的时候,国家对煤炭这种资源性行业,开始实行“双轨制”啦。
在这之前,国家对煤炭的管理那叫一个严格,全都是按计划来的,煤炭的生产、调拨、定价,都有严格规定,个人根本插不上手。
而“双轨制”呢,就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允许一部分煤炭啥的,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钱,往市场上卖。
于洋记得,那时候,计划内的煤炭价格大概在 20 到 25 元一吨左右,计划外的煤炭价格,大概在 50 到 100 元一吨左右呢。
要是自己能搞到计划外的煤炭,拉回村里,肯定能赚一笔。
“这事儿俺可不太懂,你还是跟咱爹商量商量吧。
俺大哥去年倒是偷偷从隔壁矿上拉了 500 多斤,自己家用了,听说他一去一回大概用了五六天时间。
你要是真想干,俺下午去娘家一趟,好好问问。
只要你能拉回来,俺也能帮着卖呢。”
小燕乐颠颠地对于洋说。
于洋听着这话,开始琢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