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车间里的信号声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晨光透过小米汽车测试车间的高窗,在地面投下长条光斑,空气中浮动着金属与电子元件混合的微凉气息。

他攥了攥胸前的工牌,智能网联部的标识在晨光里泛着细闪,跟着前辈老周穿过一道道感应门时,耳边还残留着入职培训时“人车家全生态”的宣讲声——首到车间里此起彼伏的电子提示音撞进耳朵,那些抽象的概念才突然有了具象的落点。

“先换防静电服,袖口扎紧,鞋套别踩皱了。”

老周的声音裹在蓝色防护服里,听着有些闷。

他跟着在更衣室里笨拙地套衣服,手指蹭过衣料上印着的“SU7 Test”字样,指尖还留着昨天签劳动合同的钢笔墨水味。

等他拎着工具包走进主测试区,最先撞进眼帘的是停在中央的白色SU7,车身没有贴任何标识,只在车顶架着三西个黑色的信号接收天线,像给流线型的车身添了几支纤细的触角。

“今天主要看通讯模块的实车调试,重点是5G-V2X和卫星通讯的双模切换。”

老周指着驾驶座旁搭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右侧的波形图正随着车间里的信号强度上下起伏。

他凑过去看,只见老周敲下一串指令,车机屏幕突然亮起,弹出“卫星信号己连接”的绿色提示框,紧接着,副驾前方的测试屏上开始滚动显示车辆周围500米内的虚拟障碍物数据——那是通过车间内的信号模拟器模拟的城市路况。

“咱们这模块,要解决的就是‘无网也能通’的问题。”

老周伸手按下车内的应急呼叫键,测试屏上立刻跳出卫星定位坐标,“比如在高速隧道里,5G信号断了,卫星通讯得在0.3秒内接上来,不能让自动驾驶的决策断档。”

他点点头,视线落在车底的通讯模块接口上,几根银色的数据线正源源不断地传输着数据,接口处的指示灯按固定频率闪烁,像在跟屏幕上的波形图打暗号。

没等他看够,车间东侧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滴滴”声。

老周皱了皱眉,拎着工具包快步走过去,他赶紧跟上,只见另一辆测试车旁围了两个工程师,车机屏幕上飘着红色的“信号切换失败”提示。

“刚才模拟山区信号弱场景,双模切换延迟超了0.1秒。”

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工程师递过平板电脑,上面记录着刚才的测试数据。

老周接过平板,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突然指着一行数据说:“看看是不是卫星信号的捕获优先级设高了?

5G信号还没完全断,卫星就抢着接,反而拖了延迟。”

他站在旁边,看着老周拆开副驾下方的通讯模块盖板——那是他昨天在培训手册上见过的“智联中枢”,巴掌大的黑色芯片上印着“Xiaomi Auto Connect”的logo。

老周用万用表测了测接口电压,又在电脑上修改了两行代码,重新启动模块后,测试屏上的红色提示终于变成了绿色,波形图也恢复了平稳的起伏。

“新人,你记一下,这种场景下要把5G的信号保持阈值调低5%,给切换留缓冲时间。”

老周抬头冲他笑了笑,镜片后的眼睛里带着点赞许,“能看懂波形图吗?

以后调试,这些数据比仪表盘还重要。”

他赶紧点头,掏出手机拍下屏幕上的波形图——不是为了应付,是真的觉得新鲜。

昨天在会议室里听产品经理讲“通讯模块是智能汽车的神经末梢”,他还没太有感觉,现在看着那跳动的波形、闪烁的指示灯,突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每一次信号切换,都是汽车在跟外界“对话”;每一组数据跳动,都是在为自动驾驶的安全铺路。

中午在员工食堂吃饭时,他碰到了同部门的应届生小林。

小林比他早来两周,己经跟着参与过一次模块联调。

“你今天去的是A区测试车间吧?

那边有咱们最新的卫星通讯样机,比B区的旧款灵敏度高30%。”

小林扒着米饭,语气里满是兴奋,“上周调试时,我们模拟了北极圈的低温环境,模块居然还能稳定通讯——你都不知道,当时整个团队都在欢呼,比过年还热闹。”

他听得眼睛发亮,追问起低温测试的细节。

小林放下筷子,掏出手机给他看当时的视频:车间里的温度显示是-40℃,工程师们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围着测试车记录数据,车机屏幕上的卫星信号格始终是满格。

“你别觉得调试枯燥,等咱们的模块装到量产车上,车主在偏远山区也能顺畅导航、紧急呼救,那种成就感,比拿奖金还爽。”

小林的话,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他心里,泛起圈圈涟漪。

下午的调试更有意思。

老周带他去了车间的“信号屏蔽室”——一个全金属打造的房间,进去后手机瞬间没了信号。

“这里能模拟各种复杂的信号环境,比如高楼密集的市中心、信号干扰严重的高速服务区。”

老周按下控制面板上的按钮,房间里的指示灯开始交替闪烁,测试车的车机屏幕上,信号强度数值开始上下波动。

“现在咱们要测的是模块的抗干扰能力,你盯着屏幕,要是信号强度低于-95dBm,就得记录下来。”

他屏住呼吸盯着屏幕,手指悬在记录板上方。

一开始,信号强度稳定在-80dBm左右,可当老周开启“多频段干扰”模式后,数值突然往下掉,最低降到了-98dBm。

“记下来,干扰频段1800MHz时,信号衰减超了。”

老周的声音很平静,手里却飞快地调整着模块的参数。

他赶紧在记录本上写下“1800MHz干扰:信号衰减至-98dBm,需优化抗干扰算法”,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安静的屏蔽室里格外清晰。

调整完参数,老周重新开启测试,这次信号强度稳定在了-90dBm。

“不错,这组参数可行。”

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知道吗?

咱们做智能网联,最怕的就是‘盲区’——用户想不到的场景,咱们都得提前想到;用户遇到的问题,咱们得提前解决。

这屏蔽室里的每一次测试,都是在给用户的安全加一道保险。”

傍晚下班时,夕阳透过车间的高窗,把地面的光斑染成了暖黄色。

他跟着老周走出车间,回头望了一眼那辆白色的SU7,车顶的信号天线在夕阳下泛着微光。

老周看出了他的不舍,笑着说:“明天带你去看V2X的车路协同测试,能看到咱们的车跟路边的智能路灯‘对话’,比今天还有意思。”

他攥紧了手里的记录本,封面上己经写满了今天的测试数据和要点。

走出小米汽车产业园的大门时,晚风拂过脸颊,他掏出手机,给朋友发了条消息:“今天在车间看通讯模块调试,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是普通的工作,是在给未来的智能汽车装‘耳朵’和‘嘴巴’——挺酷的。”

消息发出去没多久,朋友回复:“听起来就很厉害!

以后我买小米汽车,是不是能跟你说‘这模块是我朋友调过的’?”

他看着屏幕笑了,脚步也轻快了不少。

路灯亮起来的时候,他抬头望了望产业园里亮着灯的办公楼,心里突然有了一种踏实的感觉——第一天的工作,没有想象中的紧张,只有对未来的期待。

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无数次调试、无数组数据、无数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就像老周说的,每一次攻克难题,都是在朝着“人车家全生态”的目标靠近,这种感觉,比任何成就感都更让人着迷。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