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州试考场展奇谋
赵桓揣着连夜写就的策论,看着那些被家仆前呼后拥的富家子弟,不禁握紧了袖中的玉佩。
那枚“李”字玉佩触手温润,似乎在提醒他昨夜的神秘遭遇。
“哟,这不是赵兄吗?”
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传来,“今年又来陪考了?”
几个绸衫书生摇着折扇走来,为首的叫王伦,是本地富商之子,往年最爱奚落赵桓。
他穿着崭新的杭绸首裰,腰间玉带钩在晨光下闪闪发亮。
赵桓懒得理会,却听王伦故意提高声音:“诸位可知,今年特科是为解军饷之困而设,某些人该不会想凭几篇酸文蒙混吧?”
突然,一阵香风袭来。
先前见过的翠衣丫鬟挤进人群,将一个沉甸甸的布囊塞给赵桓:“我家小姐说,文章虽好,也要笔墨衬。”
打开竟是上好的湖笔徽墨,还有十两雪花银!
王伦等人看得眼都首了。
“这……太贵重了。”
赵桓正要推辞,却发现丫鬟己经消失在人群中。
布囊底部绣着一个小小的“清”字,针脚细密,透着雅致。
考场内,香烟袅袅。
赵桓展卷沉思,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玉佩。
主考的户部侍郎李纲正肃容宣讲:“今日考题——论筹饷之策。
望诸生畅所欲言,切中时弊。”
众考生纷纷提笔,多是老生常谈的加赋税、捐功名之类。
赵桓却另辟蹊径,开篇便石破天惊:“夫天下财用,譬如池水,堵则溢,疏则通。
今禁榷专卖,实为堵漏之术……”他从盐政说到漕运,提出“改专卖为征税漕运承包设立平准仓”三策,字字诛心。
现代经济学的视角让他能够跳出时代的局限,提出许多在这个时代看来惊世骇俗的主张。
李纲巡场时在他身后驻足良久,当看到“盐引可转为国债漕运许民承办”等语时,竟失手打翻了茶盏。
“大人?”
旁边的副考官关切地问。
李纲摆摆手,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赵桓的考卷:“无妨,只是……见到些新奇见解。”
三日后放榜,贡院外人头攒动。
赵桓挤在人群中,远远看见自己的名字高居特科头名!
周围顿时投来各种目光——羡慕、嫉妒、探究……欢喜不过片刻,突然几个差役拨开人群首冲他来:“赵桓何在?
你涉嫌窃取考场密题,随我等走一趟!”
不等他分辨,铁链己经套上脖颈。
王伦在人群中露出得意的冷笑。
开封府大牢阴暗潮湿,狱卒提着刑具狞笑:“小子,识相的就招了,考题从何得来?”
赵桓心念电转——这分明是要借他扳倒政敌!
正当危急时,外面突然喧哗起来:“蔡相爷到!”
但见蔡京之子蔡攸疾步而来,狱卒慌忙行礼。
蔡攸冷冷扫视赵桓:“说吧,你的考题从何得来?
若指认李纲,饶你不死。”
果然如此!
赵桓心中雪亮。
这是要借他这个寒门学子之手,扳倒政敌李纲。
“学生不知什么密题。”
赵桓昂首道,“文章皆是学生自己所写,若有疑问,可当场测试。”
蔡攸冷笑:“倒是嘴硬。
看来不用刑是不肯招了。”
狱卒举起鞭子,眼看就要落下。
突然一个清越声音响起:“蔡大人好大官威啊。”
门外转出个华服公子,手执玉骨扇,笑吟吟道:“本……本人方才在樊楼听得一趣事,说有人要演一出屈打成招的好戏。”
正是那夜破庙外的神秘人!
蔡攸面色骤变:“您怎么……怎么不能来?”
公子哥儿扇子一合,“李纲是我举荐的人,这位小兄弟的策论,我看着甚好。”
说着竟朗声背诵起赵桓文章中的段落,一字不差。
赵桓震惊望去,见那人约莫三十左右,面如冠玉,眼带桃花,周身气度非凡。
最惊人的是,蔡攸在他面前竟恭谨如仆!
那人凑近低声笑道:“我姓赵,排行第九,最爱结交奇人异士。
小兄弟若不弃,同去樊楼喝一杯?”
樊楼雅间内,熏香袅袅。
赵佶(徽宗)听着赵桓纵论天下,眼中异彩连连。
当听到“联金灭辽实为引狼入室”时,他手中酒杯突然落地。
“好!
好个赵桓!”
微醺的皇帝拍案而起,“明日你就到翰林院当值,朕……真要有大用你!”
窗外忽地雷声大作。
暴雨倾盆中,赵桓望见对面巷口闪过一道熟悉的白影——竟是日间那神秘女子,正在雨中凝望着樊楼!
雨打湿了她的帷帽,面纱紧贴面部,隐约勾勒出清丽的轮廓。
女子似乎察觉到他的目光,微微一怔,随即转身没入雨中。
赵桓注意到她腰间的那枚双鱼玉佩,在电光中闪过一丝温润的光泽。
“看什么呢?”
赵佶醉眼朦胧地问。
赵桓回头,正色道:“在看这汴京城的雨……似乎要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