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城间的初融与学途的启幕
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行人们脚步匆匆,陌生的方言在耳畔交错回响,就像一阵杂乱无章的潮水,将她彻底淹没。
阳光洒在地面上,却暖不了她心底的那丝寒意,她感觉自己是如此渺小、如此无助,仿佛是被遗落在这个喧嚣世界的一粒尘埃。
爸爸的同事弯下腰,满脸笑意地用方言问她:“小囡,侬几岁啦?
侬爸爸叫啥名字?
侬自己叫啥名字呀?”
那一连串快速又陌生的发音,在念安听来,就像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得她脑袋发懵,眼前的世界都变得有些虚幻。
她张了张嘴,喉咙干涩,却发不出一个字,只能瞪大了眼睛,一脸茫然地看着对方,双手不自觉地揪紧了衣角,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
就在念安窘迫得不知所措时,哥哥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清冷,却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她黑暗的世界:“她听不懂方言,我来翻译。”
哥哥简单又清晰地把问题重复了一遍,念安这才回过神,小声地回答着,声音小得像蚊子嗡嗡叫。
回答完后,她偷偷瞥了哥哥一眼,只见哥哥面无表情,深邃的眼睛里看不出情绪,念安张了张嘴,想跟哥哥道声谢,可话到嘴边,又被她咽了回去,哥哥平日里本就不爱说话,和她交流甚少,她心里有些害怕,不敢轻易打破这份沉默。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哥哥和邻居小男孩的帮助下,念安开始艰难地学习当地的方言。
每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旧的木桌上,念安就会跟着哥哥和小男孩一起,一个词一个词地模仿,一句话一句话地练习。
有时候,她会因为发音不准确,惹得小男孩哈哈大笑,念安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像熟透的番茄,眼眶里也泛起一层雾气。
哥哥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总会耐心地再教她一遍,纠正她的发音。
一次,他们在院子里练习对话,念安又一次把“吃饭”说成了奇怪的发音,小男孩笑得前仰后合,拍着大腿首不起腰。
念安又羞又恼,转身就想回屋,哥哥却一把拉住她,轻声说:“别在意,再试试,你能行的。”
念安抬起头,看着哥哥平静却带着鼓励的眼神,用力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在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中,念安渐渐能听懂一些日常的方言,也能磕磕绊绊地说上几句,虽然说得并不流利,但每一次的进步,都让她的内心涌起一丝小小的自豪。
时光飞逝,漫长的暑假悄然结束,念安迎来了在这座城市上学的日子。
开学那天,阳光格外耀眼,爸爸带着念安来到学校门口,学校的大门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
爸爸弯下腰,双手搭在念安的肩膀上,神色认真而又严肃:“念安,要好好学习,这个上学的机会,爸爸可是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争取到的,可别辜负了。”
念安仰起头,看着爸爸疲惫却充满期待的眼神,重重地点了点头,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
走进校园,陌生的环境让念安有些紧张,她紧紧地跟在爸爸身后,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教室里摆放着整齐的桌椅,墙壁上贴着色彩鲜艳的手抄报,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说有笑。
念安却只能独自站在角落里,听着他们用方言热烈地交谈,她一句话也插不上,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孤独感。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开始了第一堂课。
念安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可老师偶尔夹杂的方言,还是让她有些吃力。
她努力地在脑海里将那些陌生的词汇与自己学过的知识对应起来,一边听,一边做着笔记,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围在一起玩耍,念安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
突然,一只手拍在了她的肩膀上,她转过头,发现是哥哥。
哥哥递过来一本字典,说:“不懂的就查字典。”
念安接过字典,手指轻轻摩挲着封皮,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她抬起头,看着哥哥的背影,小声地说了句:“谢谢。”
日子在念安的孤独与努力中一天天过去,尽管她己经能勉强听懂和说一些当地的方言,但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依旧没有太大的改善。
课间休息时,她还是常常被热闹的人群所遗忘,只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翻开书本,试图从文字中寻找一丝慰藉。
那些同学聚在一起,用熟练的方言热烈地交谈着,念安听着那些快速又连贯的话语,感觉自己仿佛是个局外人。
偶尔,她会抬起头,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涌起一阵羡慕。
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毫无顾忌地欢笑、玩耍,融入这个集体。
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念安虽然心里有答案,却因为害怕自己的方言发音不准确,或者回答得不好被同学们笑话,而不敢举手。
看着其他同学自信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她的内心充满了失落。
晚上,当城市的灯光渐渐熄灭,念安独自躺在床上,西周一片寂静。
她紧紧地裹着被子,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她想念家乡的爷爷奶奶,想念他们温暖的怀抱和慈祥的笑容;想念姐姐,想念和姐姐一起度过的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想念家里的小伙伴们,想念和他们一起在田野里奔跑、在溪边嬉戏的日子。
她想起爷爷宽厚的手掌,每次拉着她的手时,都充满了力量;想起奶奶总是变着法子给她做好吃的,那香喷喷的饭菜里满是疼爱;想起姐姐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她,在她受委屈时,会紧紧地把她护在身后;想起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的秘密和快乐,那些简单而美好的回忆,如今却变得如此遥远。
念安在被子里轻声抽泣着,泪水浸湿了枕头。
她不知道这样孤独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然而,就在她感到无比绝望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学校组织了一次六一儿童节活动,每个班级都要表演节目。
念安所在的班级决定表演一个话剧,需要一些同学来帮忙准备道具和服装。
老师在教室里询问有没有同学愿意参与时,念安犹豫了一下,还是举起了手。
她想,这也许是一个和同学们拉近关系的好机会。
老师看到念安举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念安便投入到了话剧的准备工作中。
她和其他同学一起制作道具,虽然过程中也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一些小摩擦,但大家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念安发现,当大家一起专注于一件事情时,彼此之间的距离似乎拉近了许多。
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念安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她心灵手巧,制作出的道具精美又逼真,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称赞。
同学们开始对她刮目相看,主动和她交流,询问她的制作方法。
念安也渐渐地放下了心中的防备,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讨论着。
随着文化节的临近,话剧的排练也越来越紧张。
念安虽然没有在话剧中担任主要角色,但她却把自己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她看着同学们在舞台上认真地排练,心中充满了期待。
终于,儿童节的日子到了。
话剧表演非常成功,赢得了全校师生的掌声和喝彩。
念安站在台下,看着舞台上的同学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她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她知道,自己己经不再是那个被孤独包围的小女孩了。
从那以后,念安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好。
她开始主动和同学们交流,参加他们的活动,也会把自己家乡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同学们也对她的家乡充满了好奇,常常缠着她问这问那。
念安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虽然她还是会想念家乡的亲人和小伙伴们,但她知道,自己己经变得更加坚强,能够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而那些曾经的孤独和思念,也将成为她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她不断前行。
儿童节的成功落幕,让念安满心欢喜,脚步轻快地往家走去。
一路上,她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想象中爸爸妈妈为她精心准备生日惊喜的画面:一个漂亮的大蛋糕,上面插着闪闪发光的蜡烛,周围摆满了她爱吃的零食和精美的礼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温馨又快乐。
念安嘴角上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期待。
可当她推开门,屋内一切如往常一样,没有五彩的气球,没有香甜的蛋糕,甚至连一句“生日快乐”都没有。
爸爸妈妈像平常一样,各自忙碌着手中的事情,对这个特殊的日子毫无察觉。
念安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眼中的光芒也黯淡了下去,但她还是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没事的,爸爸妈妈一定是太忙了才不记得我的生日,他们那么辛苦工作,也是为了这个家。”
到了晚上,念安正坐在床边发呆,手机***突然响起,是姐姐打来的。
她连忙接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姐姐温柔的声音:“安安,生日快乐呀!”
念安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千言万语堵在心头,只能轻声回了句:“谢谢姐姐。”
那一刻,眼里迅速蒙上一层雾,思念如潮水般涌来。
她是多么想念和姐姐一起在老家度过的那些简单却快乐的生日,有爷爷奶奶的疼爱,有姐姐的陪伴,还有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的甜蜜。
然而,爸爸妈妈就在旁边,念安强忍着把泪水压了下去,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妈妈听到她接电话的声音,漫不经心地说了句:“这个小哑巴,她也不说。”
念安的心猛地一揪,委屈和难过在心底蔓延开来。
在这座城市里,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可她却时常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做错一点事。
哪怕是不小心打翻了一个杯子,或是作业做错了几道题,都会招来父母严厉的责骂,这让她心里的距离与父母越来越远。
夜深了,念安躺在床上,望着漆黑的天花板,泪水又一次夺眶而出。
她不明白,为什么和父母在一起,却感受不到曾经在老家时的温暖和关爱。
她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心,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父母面前撒娇、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