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背书风云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背《出师表》送魔芋爽!

"大刘把红底白字的泡沫招牌支在电线杆上时,油锅正滋滋冒着泡。

林小雨踮脚往玻璃柜里码串串,听见这话差点把竹签扎进鼻孔:"刘叔!

你这是要办孔子学院啊?

""孔子学院哪有这实惠?

"大刘抄起漏勺敲了敲汤锅,溅起的红油在夕阳下像窜天猴,"背三十个成语送鸳鸯锅底,默写《岳阳楼记》管饱整月!

"第二天清晨,大刘的摊子前支起了临时书桌。

张伟抱着《五年中考三年模拟》蹲在马路牙子上,裤腿卷得老高,露出脚踝上贴着的"必胜"创可贴。

王婶举着喇叭循环播放:"三年级以上速来挑战!

背不出《滕王阁序》不许吃辣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十几个孩子抢答得像复读机。

大刘从围裙兜里掏出辣椒面罐子,往孩子们嘴里各撒了把:"加量不加价!

这叫精神辣条!

"午休时分,五年级二班成了诗词战场。

张伟妈妈举着戒尺站在讲台上,粉笔灰混着辣椒面在阳光里飞舞:"第三组背《醉翁亭记》!

错一个字加做二十个深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教室后排突然炸开欢呼,王婶举着手机录像的手都在抖。

教导主任踹门进来时,正撞见李明趴在窗边背《赤壁赋》,手里还攥着半根没吃完的鱼豆腐。

"这是变相补课!

"主任的咆哮震得黑板报上的"背诵排行榜"首晃悠。

大刘突然从后门闪进来,腋下夹着捆春卷:"领导来检查工作啦!

尝尝我们新开发的论语春卷,里面裹着学而时习之的秘制酱料!

"短短三天,整条美食街都染上了书卷气。

卖煎饼的大婶把面糊刷子在铁板上敲出节奏:"背诵《琵琶行》送鸡蛋!

"隔壁水果摊老板把西瓜切成《山居秋暝》西个字,生意火爆得差点切到手指头。

最绝的是广场舞领队王阿姨,把《将进酒》编成魔性舞蹈。

六十岁大妈们踩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鼓点,扇子翻飞间带起的风把大刘的传单吹得满天飞,有几张还糊在了城管的车顶上。

"这叫文化渗透!

"大刘蹲在路边啃煎饼果子,油渍在"背诵者联盟"的横幅上晕开,"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我这是流动课堂!

"教育局突击检查那天,大刘正忙着给背完《滕王阁序》的学生颁奖。

红绶带缠在煤气罐上随风飘扬,评委席是临时搭的麻辣烫餐桌。

"你们这是违规经营!

"戴眼镜的检查员刚举起相机,大刘突然掀开汤锅:"领导请看!

这是知识就是力量汤底,里面煮着唐宋八大家的智慧!

"说着捞出片毛肚,在辣椒面里涮了涮塞进检查员嘴里。

检查员被辣得首吸气,突然发现毛肚上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

整条街的商户不知何时都支起了书案,卖凉皮的摊主正在***朗诵《少年中国说》,烤串师傅用孜然粉在铁板上写板书。

三个月后,"大刘背书麻辣烫"登上本地新闻。

镜头里,大刘系着印有《劝学》节选的围裙,正给外国游客表演"火锅诗朗诵"。

片尾滚动字幕:"知识要蘸着辣椒吃,人生要笑着过日子。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