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堆肥增产,声名初起传乡县
林墨根据系统提供的“简易冶铁改良方案”,首先要改造的就是风箱。
传统风箱风力小且不均匀,他计划制作一个双动式风箱,通过两个活塞交替运动,让风力持续稳定。
“李师傅,咱们需要做一个更大的风箱,木料要用结实的硬木。”
林墨画出风箱的结构图,“这里加个活塞,那里开个风道,保证风力比原来大两倍。”
李铁匠看着图纸上复杂的结构,眉头紧锁:“这玩意儿能行吗?
看着比原来的风箱复杂多了。”
“放心,原理很简单。”
林墨耐心解释,“就像用两个皮囊轮流鼓风,风就不会断了。”
他边说边用树枝在地上画示意图,讲解气流运动的原理。
虽然李铁匠听不懂“气流”这样的词,但大致明白了结构和作用。
王二柱带来了村里最好的硬木,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也来帮忙。
林墨指挥着大家下料、组装,他亲自负责关键部位的打磨和安装。
经过两天的忙碌,一个崭新的双动式风箱立在了铁匠铺里,比原来的风箱大了一倍,看起来十分结实。
“试试效果!”
李铁匠迫不及待地拉了一下风箱。
“呼——”强劲的气流涌入炉膛,原本微弱的火苗瞬间暴涨,熊熊燃烧起来,发出“呼呼”的声响,炉膛温度明显升高。
“好家伙!
这风力真够劲!”
李铁匠惊喜地喊道,又连续拉了几下,风箱操作省力,风力持续稳定,比原来的风箱好用太多了。
接下来是改造炉膛。
林墨将炉膛改得更深更窄,增加了炉壁的保温性,又指导李铁匠制作了简易的陶管烟囱,增强排烟效果。
改造完成后,炉膛温度显著提升,原本需要烧一个时辰才能软化的铁块,现在半个时辰就够了。
最后是锻打方法的改进。
林墨教李铁匠“百炼钢”的简化版——将铁块烧红后反复折叠锻打,去除杂质,增加韧性。
“每锻打一次,铁里的杂质就少一分,打够十次,铁就会变得又硬又韧。”
林墨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李铁匠半信半疑地尝试着,当他将一块生铁反复锻打十次后,惊讶地发现原本灰暗的铁坯变得银光闪闪,敲击起来声音清脆,再也不是以前那种沉闷的声音了。
“成了!
真成了!”
李铁匠激动地举起铁块,“这铁的成色,比县城里铁匠铺的还好!”
有了好风箱、好炉膛和好方法,李铁匠打出的铁器质量大幅提升。
第一批用新方法制作的曲辕犁犁头,淬火后寒光闪闪,锋利异常。
王二柱试着用犁头划石头,只听“咔嚓”一声,石头被划出一道深痕,犁头却完好无损。
“好铁!
真是好铁!”
王二柱赞不绝口,村民们更是啧啧称奇。
解决了农具问题,林墨开始着手系统新解锁的“堆肥技术详解”。
他知道,光有好农具还不够,土地肥力才是粮食增产的关键。
“王大叔,村里的粪便和秸秆都怎么处理了?”
林墨问道。
王二柱挠挠头:“粪便都倒在村外的茅厕里,秸秆要么烧了要么就烂在地里了。”
林墨摇摇头:“太浪费了!
这些都是好肥料。
我教大家一个方法,把这些东西堆在一起发酵,就能变成肥力十足的有机肥,比粪肥效果好十倍!”
他在村外选了一块离水源近的空地,指挥村民挖了几个大坑,然后按照系统提供的比例,一层秸秆、一层粪便、一层泥土交替堆放,最后盖上薄膜(用油脂浸泡过的麻布代替)保温。
“这样堆上二十天,里面的东西就会发酵发热,杀死病菌和虫卵,变成黑褐色的肥料。”
林墨讲解道,“用这种肥料种地,庄稼长得又快又好,还不容易生病虫害。”
村民们半信半疑,但看到林墨之前的发明都很管用,还是按照他的要求做了。
张老头蹲在肥堆旁,闻着里面散发出来的热气,疑惑地问:“这玩意儿真能比粪肥还好?
俺种了一辈子地,从没听说过秸秆能当肥料。”
“张大爷,二十天后您就知道了。”
林墨笑着说,“到时候咱们用两块地做实验,一块用堆肥,一块用普通粪肥,看看哪块长得好。”
就在林墨忙着推广堆肥技术的时候,曲辕犁己经在柳家村及周边村庄普及开来。
王二柱带着几个学会制作曲辕犁的木匠,在邻近的五个村子巡回指导,帮助他们制作新犁。
每个村子都像柳家村一样,对曲辕犁的效果惊叹不己。
“柳家村真是走了大运,来了个林小哥这样的能人!”
“听说他还会做净水的法子,改良了铁匠铺,现在又弄什么堆肥……咱要是也能用上这些好东西就好了!”
林墨的名声很快传到了乡县一级。
内史郡下辖的咸阳县令赵成,最近正为春耕的事情头疼。
今年关中春旱,麦苗长势不好,他担心秋收会减产,正愁没什么好办法。
“大人,属下听说渭水南岸的柳家村,出了个奇人,改良了农具,叫什么曲辕犁,能让耕作效率翻倍,还在推广什么堆肥技术,说是能增产粮食。”
一个衙役禀报说。
赵成放下手中的竹简,眉头微皱:“奇人?
曲辕犁?
靠谱吗?
别是什么江湖骗子。”
“听说附近几个村子都在用他的曲辕犁,反响很好。
而且他还改良了净水装置,让村民们喝上了干净水,减少了疾病。”
衙役补充道。
赵成沉吟片刻,最近郡里要求各县上报春耕情况,他正愁没什么政绩。
如果这曲辕犁和堆肥技术真有效果,说不定能成为解决***的好办法。
“备车,本官要亲自去柳家村看看。”
赵成站起身,“带上两个懂农事的老吏,再叫上县尉,以防不测。”
三天后,一辆装饰简朴但威严的马车停在了柳家村村口。
赵成带着几个随从,在里正李大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村子。
刚进村,他就看到几个村民正在安装新的净水装置,还有人在田地里用一种奇怪的弯辕犁耕作,效率果然很高。
“里正,那位林小哥在哪里?”
赵成问道。
李里正连忙指着村外的方向:“回大人,林小哥正在指导村民堆肥呢。”
赵成一行人来到村外的堆肥场,看到十几个整齐的肥堆,林墨正在给村民们讲解发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他穿着一身干净的粗布衣裳,虽然皮肤晒黑了些,但眼神明亮,举止沉稳,丝毫不像普通的流民。
“你就是林墨?”
赵成走上前,声音带着官威。
林墨回头,看到一群穿着官服的人,连忙行礼:“草民林墨,见过大人。”
“不必多礼。”
赵成摆摆手,目光落在肥堆上,“听说你改良了农具,还弄了这什么堆肥?
真能让粮食增产?”
林墨不卑不亢地回答:“大人,曲辕犁己在周边村庄推广,耕作效率提高一倍以上,节省人力畜力三成。
堆肥技术虽未成熟,但草民有把握能让亩产至少提高五成。”
“哦?
口气不小。”
赵成挑了挑眉,“可有凭据?”
林墨带着赵成来到试验田,指着用曲辕犁耕种和用堆肥做底肥的麦苗:“大人请看,这片地用了新犁深耕,又施了发酵好的少量堆肥,麦苗长势比其他地块好得多,根系也更发达。”
随行的老吏蹲下身仔细查看,又拔起几株麦苗对比,惊讶地说:“大人,确实如此!
这麦苗的根系比普通的密一倍,叶片也更厚实!”
赵成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走到田埂边,眺望整片田地,又询问了几个村民使用曲辕犁的感受。
当听到村民们异口同声的称赞,看到他们脸上真诚的笑容时,他终于相信,自己可能真的遇到了一个能改变农业现状的人才。
“林墨,你这两项技术,愿意在全县推广吗?”
赵成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林墨。
林墨心中一喜,知道机会来了:“草民愿意!
只要能让百姓增产增收,草民在所不辞!”
华夏龙腾科技系统提示:宿主获得县令赵成认可,声望值+200,解锁“县级别科技推广权限”发布主线任务:县域推广——在三个月内,协助咸阳县推广曲辕犁和堆肥技术,使全县粮食预计增产三成以上。
任务奖励:解锁“基础化工”科技树,获得“人力水车图纸”,能量点+200赵成满意地点点头:“好!
本官任命你为‘农技佐吏’,虽无品级,但可调动县内工匠和物资,专门负责推广新技术。
这是令牌,凭此可首接面见本官。”
他从腰间解下一块木牌递给林墨。
林墨双手接过令牌,心中激动万分。
这意味着他正式获得了官方认可,有了更大的平台施展自己的抱负。
“多谢大人信任!
草民定不辱使命!”
夕阳下,赵成的马车离开了柳家村,留下的却是无尽的希望和机遇。
林墨站在村口,握着手中的令牌,看着远处连绵的田地,仿佛看到了不久的将来,整个关中平原都用上了曲辕犁,施上了堆肥,五谷丰登,仓廪殷实的景象。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从柳家村到咸阳县,他的科技振兴之路正在不断延伸,而更广阔的天地,正在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