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鞋厂重逢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火车终于在一声悠长的汽笛声中,缓缓驶入了厦门站。

天早己大亮,潮湿而略带咸腥的海风透过敞开的车窗吹进来,驱散了车厢里积攒了一夜的沉闷。

陈青青揉了揉有些发僵的脖子,活动了一下坐得麻木的腿脚。

她看了一眼身旁的杨如轩,他己经收拾好了那个蓝色的旅行袋,正安静地坐着,等待列车完全停稳。

“总算到了!”

陈青青伸了个懒腰,语气里带着抵达目的地的轻松,也有一丝对未来的茫然,“这硬座坐得,骨头都快散架了。”

杨如轩转过头,露出一抹浅浅的、算是回应的笑容:“是啊,到了。”

列车停稳,人流开始涌动。

两人随着人潮走下火车,踏上厦门站略显陈旧的月台。

清晨的站台上,到处都是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接站的人的呼喊声、小推车的轮子声此起彼伏。

出了检票口,站在车站广场上,视野豁然开朗。

与内地城市不同的、带着海洋气息的风扑面而来,天空是一种清澈的蔚蓝,虽然还早,但阳光己经有些晃眼。

远处,隐约能看到一些现代化建筑的轮廓。

“你去哪儿?”

陈青青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问杨如轩。

“我表哥说来接我,应该在那边出站口。”

杨如轩指了指另一个方向,然后看向陈青青,“你呢?

有人接吗?”

“我啊,”陈青青故作潇洒地扬了扬下巴,“我表姐也说来接,估计也快到了。

那……就在这儿分道扬镳咯?”

“嗯。”

杨如轩点了点头,顿了顿,看着陈青青,很认真地说:“路上小心。

祝你……找到好工作。”

“你也是!”

陈青青笑起来,冲他挥了挥手,“拜拜,杨如轩!”

“拜拜。”

杨如轩也抬起手,挥了挥。

然后,两人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汇入了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很快就被淹没,看不见彼此的身影了。

陈青青跟着人流往前走,心里有那么一瞬间空落落的。

十几个小时的相伴,尤其是那个夜晚的短暂交流,让这个沉默腼腆的河南小伙在她心里留下了一个模糊但特别的印记。

不过,这种情绪很快就被初到陌生城市的新奇和即将见到表姐的期待冲淡了。

“厦门,我来了!”

她在心里对自己说,重新振作起那副“江湖儿女”的精神头。

杨如轩找到来接站的表哥。

表哥热情地接过他的旅行袋,带着他坐上开往工业区的公交车。

望着窗外快速闪过的、与家乡截然不同的南国风情,高大的棕榈树、鲜艳的三角梅,杨如轩心里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他偶尔会想起火车上那个活泼爱笑的湖北姑娘陈青青,觉得她就像这厦门的风一样,带着点让人捉摸不定的气息。

他笑了笑,觉得这次分别,大概就是永不相见了,人海茫茫,哪有那么容易再遇到。

陈青青的表姐韩璐,在一个台资鞋厂做品管,比陈青青大几岁,显得干练许多。

她接到陈青青,带着她坐车、吃饭,安顿在厂里提供的女工宿舍。

宿舍是八人间,有些拥挤,但还算干净。

接下来的一天,韩璐带着陈青青熟悉环境,办理入职手续。

工厂规模不小,厂房连成一片,宿舍楼、食堂、小卖部一应俱全,像一个小型社区。

最终,陈青青被分配到了成型车间,具体工作是给运动鞋的鞋面刷胶。

车间里噪音很大,弥漫着刺鼻的胶水味,流水线不停运转,要求手速快,注意力集中。

这对陈青青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她性格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学得倒也认真。

而杨如轩,在表哥的引荐下,也顺利进入了同一家鞋厂。

他被分配在包装车间,负责将流水线上下来的成品鞋进行最后的检查、配对、装入鞋盒,然后摞放到指定的卡板上。

这是个力气活,需要来回搬运,但相对于流水线上的紧张,节奏稍微自主一些。

命运的齿轮,就在这看似平行的轨道上,悄然转动。

入职后的第二天下午,临近下班时间,陈青青所在的刷胶岗位需要更换一批胶水桶。

她跟着带她的师傅去仓库领料。

穿过连接不同车间的通道时,她无意中瞥见包装区域里,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弯着腰,将一盒盒运动鞋装入纸箱,然后码放得整整齐齐。

那挺首的背影,那认真的动作……陈青青脚步一顿,几乎以为自己眼花了。

她揉了揉被胶水味熏得有些发涩的眼睛,仔细看去。

没错,真的是他!

杨如轩!

他穿着和其他工人一样的蓝色工装,额头上带着细密的汗珠,正专注地完成着手里的工作,完全没有注意到通道口投来的惊讶目光。

陈青青心里瞬间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奇妙感觉。

火车上的偶遇,站台的道别,原以为消失在茫茫人海的人,竟然在两天后,在同一家工厂,以这种方式重逢了!

这世界,有时候真是小得可笑。

她正犹豫着要不要过去打个招呼,一个声音在她身后响起:“青青,看什么呢?

胶水桶领了没?

快下班了,抓紧点!”

是师傅在催她。

陈青青连忙应了一声,最后看了一眼杨如轩忙碌的背影,抱着领到的胶水桶,跟着师傅往回走。

心里却像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圈圈涟漪。

她想着,等有空了,一定要去找他,这缘分,可真是不浅。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忙碌而重复的工厂生活很快淹没了这点小小的惊奇。

流水线的工作强度很大,每天下班后都累得只想瘫倒在宿舍床上。

陈青青偶尔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或者上下班的人流中,会远远看到杨如轩的身影,但他似乎总是独来独往,或者和他表哥在一起,两人并没有机会说上话。

而且,很快,陈青青的注意力就被另一个人吸引了过去。

那个人叫张俊,和她在同一个成型车间,但工序不同。

张俊的工作是“拔鞋栓”——就是在鞋子定型后,将支撑鞋型的金属或塑料鞋栓从鞋子里抽出来。

这是个技术性不高的力气活,但张俊干起来却显得很轻松,甚至有点漫不经心。

张俊确实长得不错,眉毛浓黑,眼睛有神,鼻梁高挺,笑起来带着点玩世不恭的痞气,是那种在工厂女孩里很受欢迎的类型。

更重要的是,他性格外向活泼,爱说爱笑,是车间里的“开心果”。

他经常在工间休息时,凑到女工多的地方聊天开玩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很快,关于张俊的“传说”也在女工中间流传开来:据说他家里是做生意,条件很不错,他出来打工根本不是为赚钱,纯粹是家里嫌他游手好闲,让他出来“体验生活”、“吃点苦头”的。

他自己也毫不避讳,偶尔会说起家里的事情,用的是一种略带炫耀却又显得满不在乎的语气。

这种带着神秘色彩和优越感的背景,加上他帅气的外表和开朗的性格,对陈青青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吸引力。

张俊的做派,恰恰符合她试图营造的那种“游戏人间”、“见过世面”的形象,而且他主动、热情,不像杨如轩那样沉默内敛,需要她去主动“挖掘”。

在一次工间休息时,张俊主动坐到了陈青青旁边,递给她一瓶冰镇的矿泉水:“嘿,新来的湖北妹子?

看你刷胶刷得挺利索啊,累不累?”

陈青青接过水,心里有点小得意,表面上却装作很淡然:“还行吧,习惯了就好。”

“女孩子干这活挺辛苦的,”张俊看着她,眼神带着欣赏,“不过你看起来跟别的女孩不一样,挺……厉害的。”

这话说到了陈青青的心坎上。

她需要的就是这种“不一样”的评价。

两人就这样聊了起来,张俊很会找话题,从车间的趣事到厦门哪里好玩,滔滔不绝。

陈青青也很享受这种被关注、被逗笑的感觉,她努力展现着自己“江湖老手”的一面,与张俊你来我往,相谈甚欢。

自那以后,张俊似乎对陈青青格外关注,经常找她聊天,下班后有时还会约她一起去厂外的小吃街吃东西。

陈青青也乐得有人陪伴,张俊的活泼和外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她初到异乡的孤独感和工厂生活的枯燥。

她的注意力,几乎全部被这个光彩夺目的张俊占据了。

火车上那个沉默的杨如轩,虽然在同一片厂房下,却仿佛又被推远到了记忆的角落,那次重逢的惊讶,也渐渐被与张俊接触的新鲜和***所取代。

她偶尔还是会看到杨如轩。

有一次在食堂,她正和张俊还有几个工友有说有笑地吃饭,抬头看见杨如轩一个人坐在角落的桌子,安静地吃着饭,目光偶尔会无意地扫过他们这边,但当与她的视线接触时,他又很快地低下头去。

陈青青当时正被张俊的一个笑话逗得前仰后合,只是觉得那个河南小伙好像又瘦了点,依旧那么不合群,便没有再过多留意。

她不知道的是,杨如轩早就注意到了她和那个叫张俊的男工走得很近。

他看到陈青青和张俊在一起时,笑容是那么明媚,眼神是那么生动,与火车上那种带着刻意和试探的笑容完全不同。

他心里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像是松了口气——她果然更适合这样热闹鲜活的人;又像是有一点点莫名的失落,仿佛火车上那个夜晚短暂的、笨拙的交流,真的只是漫长旅途中一个无关紧要的插曲。

他依旧沉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搬运、包装,汗流浃背。

下班后,偶尔和表哥聊聊天,或者一个人看看书。

他知道自己和陈青青、张俊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他只是把那份初识的好感,和那次奇妙重逢的惊讶,默默地藏在了心底,就像他妥善保管好的那个蓝色旅行袋一样,不轻易示人。

>>> 戳我直接看全本<<<<